作者:
時間:2020年06月19日
信息來源:
更宏大的目標如何轉化壓力(2)
重要的是,追求目標的兩種方式不是固定的人格特質??肆_克表示,每個人都有這兩種目標——證明自我和為更宏大目標做貢獻——這兩種驅動力隨時間波動。(首要因素可能是身邊圍繞的人??肆_克發(fā)現,自我關注和更宏大目標都具有傳染性。)在最早的實驗中,她試圖用各種心理學手段操控人的驅動力,包括導入參與者未曾意識到的不同目標。但不久后她發(fā)現,當人們不得不自我轉換時,效果更好。當被邀請思考更宏大目標時,人們會轉化思維模式。而這樣做的話,就轉化了他們的壓力體驗。
在一個研究中,克羅克與同事想測試在壓力面試中,思考宏大目標會怎樣影響參與者。在面試前,一些參與者接受了簡短的思維干預。工作人員解釋說面試會令他們進入相互競爭和自我推銷的思想狀態(tài)。而對待面試的另一個方式,工作人員建議,是聚焦在得到這份工作,會讓你如何助人,或者為更大使命做貢獻。參與者有幾分鐘來思考最重要的價值觀,以及這份工作允許他們如何助人,會帶來怎樣的變化。最引人注目的是,工作人員沒有強加任何宏大目標,參與者得自己尋找。
為檢視思維轉換對表現的影響,工作人員在面試前后都測量了參與者的壓力荷爾蒙。他們還錄下了面試過程,請無偏見的觀察員分析參與者的行為。思考了宏大目標的參與者,與面試官有更多的交流行為,像微笑、目光接觸、不自覺地模仿面試官的肢體語言——這些行為都會提升友善程度,強化社會聯(lián)結。還有,評估者更認可他們的表達,評價說他們的答案比沒有思考自我價值觀的人更具激勵性。思維轉換同樣影響了參與者的生理壓力反應。那些反思了該工作有更宏大目標的人,表現出較低的恐懼反應。這是對兩類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進行測試得到的結果。
以照顧與友善方式實現個人目標有很多益處,而克羅克不是唯一研究這個的人。戴維·耶格爾——我們在第一章遇見過他(他給一群穿著運動短褲的九年級學生做思維干預)——證明幫助學生找到更大目標可以提高學業(yè)成績和改善表現。在另一個研究中,工作人員給大學生提供了20分鐘的“超越自我”練習:
花些時間想想,未來你想成為哪樣的人。同時思考一下,你想給周圍的人或社會帶來怎樣的積極影響……在紙上,用幾句話回答這個問題:在學校的學習,對你成為要成為的人有何幫助,對你未來要給周圍的人或社會帶來的影響有何幫助?
接下來,學生們要做一系列又煩人又難的數學題。完成超越自我反思的學生,堅持得更久,結束時答案正確率更高。在高中進行的同樣的思維干預里,學生們不僅短期動力增強,期末時成績也更高。耶格爾和同事發(fā)現,當學生們思考更宏大目標時,改變了枯燥工作及學業(yè)挑戰(zhàn)的意義。新的意義——堅持學習幫助他們在未來有所不同——促使其更投入挑戰(zhàn),而不是逃避。
凱斯西儲大學的一項研究,給為什么更宏大目標可以如此有效轉化壓力,提供了更多見解。神經科學家把學生帶入實驗室和教學專家進行對話。對有些學生,專家們直奔主題,談論他們的學業(yè)和面對的任何問題。而對另一些學生,專家們詢問他們對未來的愿景,激發(fā)他們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和理想。過程中,神經科學家跟蹤每個學生的腦部活動。當專家問及更宏大目標時,學生們受到激勵,感到被關懷,覺得更有希望。同時也刺激了伴隨照顧與友善反應而來的三個大腦區(qū)域的活動。反思更宏大目標和助人有同樣的效果,它引發(fā)更積極的驅動力。
轉化壓力:變自我關注為更宏大目標
當在工作或人生任何重要領域感到壓力,就問問自己:“我更宏大的目標是什么?”“這是個為之服務的機會嗎?”
如果你很掙扎,不知道如何尋找宏大目標,花點兒時間思考一下以下問題:
·你想給周圍的人帶來什么積極影響?
·生活或工作上,什么使命最激勵你?
·你想為這個世界貢獻什么?
·你想創(chuàng)造什么改變?
文章摘抄于:《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 作者:凱利·麥格尼格爾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