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6月01日
信息來源:
海信“混改”路徑浮現:資本運營公司引入戰(zhàn)投 管理層不參與增資
隨著旗下兩家上市平臺同時發(fā)布公告,家電巨頭海信集團的混改路徑終于浮現。
5月28日晚間,海信集團旗下海信視像(600060,SH;前收盤價13.69元)與海信家電(000921,SZ;前收盤價11.86元)同時披露,公司接到海信集團轉來的青島市國資委相關通知,《海信集團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實施方案》已經青島市人民政府批準。
此次選定的混改主體,為海信旗下的青島海信電子產業(yè)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信電子控股)。具體路徑來看,海信電子控股將通過公開掛牌方式,引入戰(zhàn)略投資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兩家上市公司均提到,如海信電子控股本次增資擴股成功征集到合格戰(zhàn)略投資者,可能導致公司由青島市國資委實際控制變更為無實際控制人。
“此舉避免了存量國有股轉讓行為,而且骨干員工均不參與增資,混改完成后,崗位激勵性股權占比將同比例被稀釋,公司由此進賬巨額現金,助力企業(yè)加大科技創(chuàng)新投入。”海信方面如此解讀。
混改主體為二級子公司
相比此前不少國有企業(yè)在集團層面的整體混改,青島市將海信集團的此次混改主體,選在了集團旗下最大的二級子公司。
海信視像公告顯示,本次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公司控股股東海信電子控股為主體,通過增資擴股引入具有產業(yè)協同效應、能助力海信國際化發(fā)展的戰(zhàn)略投資者,形成更加多元化的股權結構和市場化的公司治理結構。
啟信寶信息顯示,因為持有青島海信空調有限公司93.33%股權,海信電子控股還是海信家電的控股股東。從發(fā)展歷程來看,海信電子控股公司成立于2001年,主要經營范圍為資本運營管理等。
2001年,青島市體改委下發(fā)《關于青島海信電子產業(yè)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獲準設立的通知》。通知中明確表示:“同意以海信集團為主發(fā)起人聯合公司經營層人員,以發(fā)起方式設立青島海信電子控股。”時至今日,海信電子控股公司的股東已覆蓋海信大部分基層及以上管理者。
海信方面的信息顯示,海信電子控股目前為海信集團旗下最大的二級子公司,2001年股改之初,周厚健等高管便一致放棄了“股份終身持有”,并設計了“人在股在、股隨崗變、離崗退股、循環(huán)激勵”的股權激勵原則,有效避免了激勵性股份終身制和私有化。
“你在這個崗位上擁有股份的所有權和收益權,但沒有支配權,股權不得抵押、繼承和任意買賣。”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即便自己退休了,股權也不能帶走。
之所以選定海信電子控股為混改主體,海信方面稱,將其選定為混改主體,并通過增資擴股的形式實現,這種新模式既保證了改革的力度,又不涉及存量國有股權的轉讓,海信集團公司仍是100%國有獨資企業(yè)。
從海信視像與海信家電同時披露的混改方案來看,海信電子控股以2020年4月30日為基準日進行審計評估,審計、評估完成后,在青島市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增發(fā)4150萬股(約占17.20%股權比例)引入戰(zhàn)略投資者,原戰(zhàn)略投資者有權參與增發(f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混改完成后,海信電子控股的國有股比例將下降約5個百分點,這個混改主體也將由此成為非國有控股企業(yè)。
明確骨干員工不參與增資
“如本次增資擴股成功征集到合格戰(zhàn)略投資者,海信電子控股的股權結構進一步分散,無任何單一股東或存在一致行動人的股東合計可以控制海信電子控股超過30%表決權。”海信視像與海信家電的公告均提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如本次增資擴股成功征集到合格戰(zhàn)略投資者,除了170名自然人持股比例為33.71%,海信電子控股的其他股東持股比例均在30%以下,其中,本次征集戰(zhàn)略投資者持股為17.20%,但仍將低于海信集團26.79%的持股比例。
兩家相關上市公司5月28日晚間公告顯示,海信電子控股的董事由其股東按出資比例和章程約定提名并經其股東大會選舉產生,無任何單一股東或存在一致行動關系的股東能決定海信電子控股董事會半數以上成員的選任并控制董事會。
這也將產生連鎖反應,海信視像與海信家電兩家上市公司或將無實控人。公告顯示,海信電子控股因此可能變?yōu)闊o實際控制人,從而導致海信視像與海信家電由青島市國資委實際控制變?yōu)闊o實際控制人,海信集團公司也將不再為海信視像的間接控股股東。
值得注意的是,國企改革和混改一直伴隨著MBO和私有化的爭議,兩家上市平臺可能出現無主狀態(tài),也讓海信的混改難以逃避類似的疑問。
“混改以增資擴股的方式引進與海信電子控股公司具有產業(yè)協同效應、沒有任何直接或間接競爭關系、積極助力海信國際化發(fā)展的戰(zhàn)略投資者,此舉避免了存量國有股轉讓行為,而且骨干員工均不參與增資,混改完成后,崗位激勵性股權占比將同比例被稀釋,公司由此進賬巨額現金,助力企業(yè)加大科技創(chuàng)新投入。”在海信方面看來,因此,此次混改也完全不涉及MBO和私有化行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海信旗下的主要產品為消費電子與家電產業(yè),處于完全市場競爭、且全球化程度最高的行業(yè),行業(yè)內美的、海爾、TCL、創(chuàng)維等同類企業(yè)均為非國有控股企業(yè)。
今年初,格力完成混改,高瓴資本受讓格力15%股權成為控股股東,珠海市國資委僅持股3%,格力成為非國有控股企業(yè)。有分析稱,海信視像此前對股權結構作出調整,也正是緣于珠海格力混改產生了示范效應。
從時間來看,海信電子控股成為海信視像控股股東的時間并不長。去年12月26日,海信視像公告披露,為推動海信集團戰(zhàn)略定位調整,完善集團內部治理結構,促進海信視像業(yè)務發(fā)展,海信集團將持有的海信視像22.996%股份轉讓給海信電子控股。
來源:中國經濟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